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編者按:聯合國大會開始兩周了。在本次大會上,Facebook CEO馬克·扎卡伯格( Mark Zuckerberg)正為其「讓互聯網連接全球」的Internet.org組織東西奔走。在他看來,互聯網應該像醫療衛生和乾淨水源一樣,成為地球居民的基本人權。然而本次大會的新聞媒介,甚至會問:「誰是馬克·扎卡伯格?」那麼, 這個一直以來命途多舛的偉大計劃,如今又會如何「經歷歷史」呢?
兩年半以前,扎克伯格公布了互聯網組織Internet.org的有關信息,該組織的目標是將互聯網推向全世界——尤其是目前佔據全球2/3比重的、無法連接到互聯網的地方。某些地方是尚未有互聯網入口,某些地方則是因為,當地民眾根本負擔不起接入互聯網的費用。 
為了將互聯網服務帶給世界各地更多的民眾,Facebook採取了多樣化的措施。此前,該公司推出了一個網站,旨在聯合各個國家的電信運營商來為當地民眾提供互聯網服務,而Facebook則推出了一個Internet.org的應用程序,人們可以通過該應用連接互聯網。這個應用程序通常包括精簡版的Facebook,以及天氣預報、招聘服務等一些免費的服務功能。除此之外,Facebook也和類似於Google X這樣的組織「聯網實驗室(Connectiyity Lab)」合作研發新的網絡傳輸手段,包括無人機、激光以及用於軟件增強的人工智能。一旦這些科技手段構建完畢,其中許多都會開源,其他人可將其商業化。
從硅谷放眼世界,看到的一切景色似乎都那麼美妙。但扎克伯格未預料過他的這個理想主義項目會激起強烈的反對。懷疑論者認為他的這個項目與其說是爭取民權,不如說是數字宇宙的殖民。他們覺得,Facebook連接全世界的計劃只是一場商業擴張,而現有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政府更適合負責拓展互聯網連接。
為了回應批評以及向全球的領導人、企業家推銷Internet.org,扎克伯格已然化身政治家、演說家。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在Facebook的簽到足跡覆蓋了巴拿馬、印度(兩次)、巴塞羅那、印度尼西亞和中國。他在清華大學發表了一場漢語演講,在Facebook總部會見了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他用他自己方式來為其政治抱負努力——閱讀大量國際政治關係的書籍,比如《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扎克伯格表示,互聯網不會自己擴張,事實上互聯網的發展速率正在放緩。大部分公司都選優先給新型中產階級或者是至少負擔得起流量套餐的人提供服務,他們無法承擔給最困難的民眾拓展互聯網的風險。因此,世界需要Internet.org。作為Facebook董事會主席、CEO,扎克伯格能夠利用最多數的投票權來迫使董事會支持他的計劃。「確實,目前我沒有什麼具體的計劃來說明我們需要投資幾十億美元幫助窮人接入互聯網的原因,我只是相信,這是件好事,是我們應該、必須為之奮鬥的事情。」
隨着2016年的到來,扎卡伯格更是將Connectivity Lab的工作列為年度三大重要事件之一。他計劃於年底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上空發射一枚衛星,而近期將會進行首次無人機試飛。此外,Facebook還開發了基於人工智能增強地圖技術優勢的新型地圖測繪軟件,該軟件能夠檢測出哪些地方的人們需要互聯網服務。而地面部署工作小組正努力幫助肯雅上下的人們接入互聯網。
與此同時,扎克伯格一直不遺餘力地展開了遊說。在聯合國大會的講台上結束演講會,扎卡伯格走到午宴區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等人U2樂隊一起進餐。31歲的年紀,他比在場的許多商界領袖、政治家都要年輕將近20歲。在這些嘉賓還在享用午餐時,扎克伯格再次走上講台,說道:「讓更多的人使用互聯網是這個時代要面臨的首要挑戰。」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無人機和激光通信:「連接全世界」的技術到底有多難?

為了這個項目,扎克伯格曾親自撰寫郵件挖人。現任Facebook激光工程主管Hamid Hemmati在加盟Facebook之前是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第一次收到扎克伯格的郵件時,Hemmati以為是垃圾郵件。Hemmati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激光通信,而Facebook開發電腦程序、聘請年輕程序員,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不過,Hemmati後來表示,「如果這個項目是動真格的,那麼我會加入。』」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Yael Maguire
事實證明,扎克伯格對激光通信興趣毫不做作,真實而深厚。2013年的秋天,扎克伯格將Internet.org團隊聚集起來,開了好多次會議。團隊中加入的成員還包括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博士、聯網實驗室工程主管Yael Maguire。扎克伯格稱Maguire為Connectivity Lab的「內部和外部的精神領袖」——他達到科學的頂峰,但銘記着Internet.org的使命。
扎克伯格讓Maguire和團隊的其它成員共同尋找接入互聯網的新方法。Internet.org成立之初的幾個月中,Facebook試驗過很多種馬上就可以應用的技術——例如修復軟件改進已有的網絡連接、開發數據消耗更少的應用程序等等。扎克伯格希望實驗室的眼界各加廣闊,希望團隊考慮一些更長遠的項目——這些項目可能需要10年時間才能走向成熟,但它們最終將重塑我們對互聯網的認知。直接地說,扎克伯格對這個團隊的原則是,尋找一種有能力將互聯網連接覆蓋擴大10倍,或者將上網價格降到目前1/10水平的新方法。
眾多的創意中有一個引起了扎克伯格的思量:利用無人機向地面發射數據,並用激光傳輸數據。這些不可見光可以提供極高的帶寬容量,並且不受限制。目前,Facebook激光通信團隊正致力於研發這種技術,希望能將數據傳輸速度提高10倍。唯一的問題是這種技術當前還無法大規模應用。扎克伯格回憶道:「有人告訴我,『好吧,未來將會有一種光學材料在理論上實現這些目標的。」但他們表示,距離激光通信正式商用至少還要10年。
扎克伯格向團隊要了一些專家的清單,開始逐個給他們發郵件,邀請他們加入,包括Hemmati。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Hamid Hemmati 
Hemmati的新實驗室位於洛杉磯北部一個普通的辦公園區,恰好在賽百味西區總部的樓下。光電材料和透鏡組堆滿了他的桌子,一張海報上寫着:「警告:內有頭戴激光束的鯊魚。」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Hemmati和他的團隊確實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機遇,只是它難以實現,在Facebook之前也已經有許多的研究者考慮過它們。Hemmati團隊沒有放棄,他們仍致力於激光通信技術的研發,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必須時刻調整自身的能力,並且必須和Connectivity Lab加以合作。激光不能穿透雲層,作為後備,Facebook正研發可以擴展現有的移動通信系統的軟件。衛星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成本太高。
Hemmati幾乎每天都和Maguire聯繫,Maguire也會保持向扎克伯格彙報工作進度。扎克伯格會定期與團隊召開產品評審會。這樣的工作方式讓工作保持緊張度。扎克伯格深受寫代碼工作的影響,總是希望工作高速度向前推進;而Maguire手上的工作並不是一行代碼可以完成的事,它們涉及芯片、錄音機、高能雷光束、可以從空中降落的飛機等等。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今年,Facebook還將開始測試激光傳輸數據。這是該通信系統的第一項測試,而在測試之前,該系統還需要一個關鍵的設施組件:無人機。
在地球的另一面,Facebook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正在英國布里德沃特的一個工業小鎮進行。小鎮在倫敦以西三個半小時的車程,那裡有座只寫着11號的低矮磚房,不過每個人都知道這是Facebook。當地工程總監Andy Cox說,這裡已經收了大概10000件包裹了,但1件也沒有發出去。
53歲的Cox負責着Facebook的Aquila研發——這是一個客機大小的無人機,翼展與波音737差不多,但只有一架客機的1/100那麼重。Aquila的目標任務是在空中停留長達幾個月的時間,並能夠緩慢地滑行。Cox是一個專業的機械工程師,在早期的職業生涯里,他曾建造了迪斯尼的搖滾過山車。而最近,Cox團隊的太陽能無人機創下了持續兩星期的飛行時間記錄。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2014年春天,Facebook負責商務拓展的員工給他打電話,表示出價2000萬美元收購他的團隊。9天之後,Cox開始為扎克伯格工作了。這個團隊是Facebook至今為止最年長的團隊——團隊中那些空氣動力學家和結構專家,其中有兩個人都74歲了!接下來還有65歲和57歲的。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Andy Cox
對於Aquila,Cox隨後就要用超聲波機器對其進行檢查,以確保結構的完整性。在整個團隊都按照扎卡伯格的節奏來工作的前提下,他承擔不起因人為錯誤而拖累整個工程的責任。Cox說,一般來說,這種飛行器從概念到實際產品需要7年時間去實現。而目前由於已經把一些研究工作外包給高校了,Cox和他的團隊希望能在1年多一點的時間內完成。他們今年的目標是在年底前完成一個測試:地面站向無人機發送無線電信號,這個無人機再用激光將這些信號發送給其他無人機。這個無人機艦隊會將這些激光射向30英里內每一個轉發器,轉發器會將激光信號轉變成WiFi信號或者4G網絡。Facebook尚未確定該服務的流量套餐計劃和價格。
設計一個能夠飛到65000英尺(約2萬米)高空的無人機要面臨許多的挑戰。這個高度高於商用飛機,除了一些軍用飛機,這個高度幾乎可以說比現在任何飛機都要飛得高。這些挑戰存在於方方面面,舉例來說,高空的空氣密度只有海面的9%,因此那些為低海拔設計的無人機無法在高空中停留。Cox為額解決辦法是,設計一個熱氣球來將無人機送上天空。此外,團隊還要防止飛機的振動——振動會讓無人機無法控制。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不過怎麼都好,Aquila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法規。Facebook與Alphabet形成共同陣營,共同解決政府機構方面的障礙。Alphabet旗下子公司Google也有一個與Connectivity Lab相似的項目,就是Google氣球計劃——利用熱氣球懸浮來向地面提供互聯網)。據了解,Facebook與Alphabet需要與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合作,才能試飛。
除此之外,Google和Facebook的無人機飛行需要更多的頻譜來傳輸信號,因此他們需要遊說FCC,來讓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為其無人機提供專用頻譜服務。
最終,Facebook希望能發射1萬架Aquilas無人機,讓它們分散在全球,在需要的地方創造出網絡熱點。這家公司希望能用連接實驗室的大部分項目開發出一些可以發佈給外界並商業化的技術。Facebook在它的開放計算計劃(Open Compute Project)中對此有一個模型。這個計劃發佈於2年多以前,旨在建立更加高效經濟的數據中心。
Facebook計劃最終發射1萬架Aquilas,並讓他們移動分散至全球,為需要的地區提供網絡熱點。和大部分Connectivity Lab的項目一樣,Facebook也會將無人機技術開源,讓業界將其商業化。

抗爭:舌戰批評者

當Facebook想方設法付出各種努力讓激光和無人機能順利發揮作用時,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懷疑扎克伯格的真實意圖。前文中提到的,Facebook與都鐸當地的移動運營商合作,並開發了提供互聯網接入應用程序,這個項目叫做「Free Basics」。這個應用程序收錄了部分網站,比如Facebook、天氣、招聘服務等等,可以在不那麼穩定的2G/3G網絡中使用。Facebook的目標是吸引用戶使用更多的數據流量,並成為付費用戶。
不過,反對者認為整個Internet.org計劃「違背了網絡中立原則」,因為Facebook這個應用程序只提供了部分互聯網資源,而對其他服務造成不公平;而且,通過Internet.org計劃接入互聯網的用戶,也無法平等地享用所有互聯網帶來機會,這是連接的普遍性問題。此外,由於Facebook在安全、隱私方面措施薄弱,給互聯網安全帶來威脅。
在去年五月上旬,Facebook開放了其開發者平台,讓任何人都可以發行免費的app。但這個計劃一宣布之後,批評的言論開始升溫。由於時差,扎卡伯格看到這些言論時已是深夜,但他仍決定第一時間作出回應。他錄下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沒有亮燈,桌子周圍沒有人,扎克伯格以此來捍衛他的倡議。他認為必須「合理」地定義「網絡中立」:「如果大多數人無法參與,那這也就不是一個公平的互聯網。」他指出,除了Facebook,Free Basics還提供了許多其他服務,包括維基百科、工作列表和HIV教育等等。他用呼籲作了視頻的總結:「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想要世界成為怎樣的世界?是一個視實現人的價值和改善人們生活為首要使命的世界,還是一個把技術的純粹凌駕於人類需求之上的社會?」
扎克伯格的演講未能平息批評的聲音。五月中旬,來自31個國家的數字權利組織聯合簽名,寫了一封公開信給扎克伯格,稱Internet.org「違反了網絡中立原則,給言論自由、機會平等、安全、隱私和創新帶來威脅。」
Facebook的回應是將應用程序的命名從Internet.org改成Free Basics,同時提高應用程序的安全性。與此同時,扎克伯格加緊步伐,努力推廣其服務,尤其是印度。他表示,印度已經有100萬人在使用這個應用,有1500萬人可以用其上網了。
不久之後,Facebook暫停了Free Basics在埃及的服務。因為兩個月的服務許可到期之後,埃及監管機構不再續訂,選擇退出該計劃。這些國家都有着相同的顧慮。據悉,在1月初打壓激進分子的活動中,安保部隊逮捕了三人,而這三人加起來一起制着23個Facebook頁面。
即使是在陪產假期間,扎克伯格仍繼續和批評者理論,捍衛Internet.org的願景。上月末,扎克伯格在印度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Internet.org無關Facebook的商業利益——Free Basics上沒有任何的廣告。而假如人們失去了免費的互聯網基礎服務,他們將會失去所有當今互聯網所提供的機會。」

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受益人?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懷疑論者的言論固然兇猛,但對於扎克伯格來說,批評者的反對還不是最大的障礙,其最大的阻礙是,如何讓人們相信他們需要互聯網。
去年9月,南非約翰內斯堡的一個偏遠村莊已經建立了互聯網。但對當地居民的採訪后發現,他們對互聯網沒有絲毫的興奮和渴望。儘管網絡熱點已經建立了一年之久,有免費的流量可以使用,但他們並不在意,幾乎不會主動去使用。
在熱點下,有一個婦女做着雞肉烤串的生意。她對熱點了如指掌——它的信號什麼時候中斷、誰在使用它、以及用它來做什麼。「但很多人幾乎沒有意識到這裡有網絡熱點,」她說,「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周圍也沒有舒適的地方能讓他們坐着上網。」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忘掉政治阻礙,忘掉缺乏盈利的商業模式,忘掉無人機和激光等技術壁壘吧,這件事情首先要讓人們有上網的慾望,告訴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什麼。但是,這個問題又該如何回答呢?
揭秘Internet.org:這是扎克伯格的野心還是使命?
接連不斷的挑戰聽起來讓人感到很是挫敗,但扎克伯格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有着更長遠的眼光。回憶起Facebook誕生的故事,他表示當時就是認為世界需要這樣一個社交網絡,沒有它不行。而最後他為什麼做到了,成為創建社交網絡的第一人?扎克伯格說道:「我想是因為我在意它吧。很多時候,相信和關心它是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不二法寶。」
via Wir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