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匯報專訪馮志堅:明年金價衝2000美元 未來漲幅看不到頂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2-12-10


今年美國推出 QE3 及龐大財赤貿赤等,使美元形成長期貶值趨勢,全球市場對實物黃金和投資黃金的需求持續上升,金銀業貿易場永遠名譽會長、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顧問馮志堅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從 2002 1 月至 2011 9 月,國際金價從 253.55 美元漲至去年歷史最高的 1920.78 美元, 10 年大漲 6.58 倍,預計明年金價將會突破 2000 美元,更形容金價未來的漲幅「看不到頂」


馮志堅稱,決定金價的因素是美元和市場供求關係。「黃金本來是最好的貨幣,後來黃金與美元脫鉤,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受美元逐步貶值的拉抬。進入 21 世紀,美國先後出兵阿富汗、伊拉克, 2008 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又使美國接連推出 QE1QE2 QE3 ,加上美國高企的財赤和貿赤,這些因素均令美元貶值,特別是美國以其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的優勢,大肆開動印鈔機,加速美元貶值,在全球都擔憂美元貶值下,自然逼使許多國家紛紛轉持黃金和其他貨幣。」


從供求來看,目前全球黃金產量 2800 多噸,加上廢舊黃金回收也只有 4000 多噸。需求方面, 2001 年為 3235 噸, 2011 4067.1 噸,增量達到 832.1 噸,增幅達到 25.72% 。黃金的需求也發生巨大變化。在 2001 年黃金需求的 3235 噸當中,工業和首飾用金需求大約在 2840 噸,佔比約為 87.8% ,投資需求大約為 395 噸,僅佔 12.2% ,說明當時的投資需求還是很低。


2011 年,在全球 4067.1 噸的黃金需求中,工業和首飾用金 2503.4 噸,佔比降至 61.5% ,總量較 10 年前萎縮了 11% ;相反,投資需求則升至 1563.7 噸,佔比達 38.5% 。投資需求在 10 年間猛增近 3 倍。可見在這 10 年裡,整個黃金市場的需求和供求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其中各國央行、機構及個人投資購買黃金需求大幅上漲,是金價上升的主要動力。


馮志堅認為,金價在這「黃金 10 年」間,上漲 6.58 倍,是非常厲害。故他說,在這 10 年裡投資什麼最賺錢、最穩健和最保險?答案無疑是黃金。目前世界各國探明可開採的黃金總量為 3 萬噸,按目前的每年開採量計算,只能再供開採 10 多年而已。加上現在探礦的成本很高, 1 盎司黃金的開採成本達 900 美元,加上資本投入成本、設備折舊等,目前 1 盎司黃金生產成本超過 1000 美元,這些因素決定了金價「只漲不跌」。


至美國聯儲局 9 月推出 QE3 ,令金價再逼近 1800 美元,雖然目前回落至 1720 美元上下,但這只是整固現象。他預計,未來幾年美國仍維持寬鬆低息的貨幣政策,令美元購買力持續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和印度對實物黃金的需求大幅上升,加上投資需求及投機需求異常火爆, 2013 年金價有望突破 2000 美元大關。他甚至認為,在上述多種因素拉抬下,未來金價將看不到上限。


對於有人認為金市醞釀著大量泡沫,馮志堅不同意這看法。他說,不是黃金市場有泡沫,而是美元充滿泡沫。他稱,在 1944 35 美元可以換 1 盎司黃金,現在美元無含金量,美聯儲可隨時開動印鈔機,令美元長期貶值,令各國央行到投資者均不敢持有大量的美元資產。


作為香港黃金業界資深人士,馮志堅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出任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對香港黃金投資相當熟悉。在他看來,香港有發展黃金交易中心和中轉站的優勢。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又緊鄰內地龐大的市場,黃金投資和實物需求強烈,並且正快速增長。因此香港可能憑借自己優勢,發揮黃金交易、投資和中轉站等作用,致力成為亞洲區的黃金貿易中轉中心。


他告訴記者,僅在今年首 8 個月,通過香港進口的黃金就高達 510 噸,是歷來最大的進口量,這巨大的需求量是通過香港從海外中轉進口的。 510 噸的黃金按照目前的價格大概是 2000 億港元,其包括央行黃金儲備和民間對黃金的需求,這對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流動性,因為中國已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黃金市場。


然而,香港的商品交易發展未如股市成熟,他指主要是市場凝聚力不足,又欠缺政府的規劃推動,錯失良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因自由市場制度導致金市各自為政。從港交所兩次推出黃金期貨、及近年商交所推出同類產品,但同樣交投冷清便可見一二。」


馮志堅認為,香港應利用低稅率的優勢,發展黃金交易、投資、物流中轉等業務,成為東南亞黃金交易中心及物流集散地,成為內地進口黃金中轉站,這樣香港地位就不是簡單的「炒金」,而可成為區內物流集散重要中心。


內地方面,他表示,中國目前對金市的監管體系沒有與時俱進,還沒有跟上市場的發展。中國金市要與國際金市接軌,要做好產品標準化、明確市場准入門檻、提高市場信息及時性和透明度、構建公平合理的交易系統等工作。


「內地法規、監管、中間成本與稅務,都是市場不能壯大發展的主因。例如中國在實物金的交割方面,還存在著稅務問題,稅制的問題會使得中間成本大增,影響到黃金的流通,形成很多沒必要存在的漏洞。」馮志堅建議,內地監管機構把市場發展出來的一些業態和服務手段盡量規範,提高透明度,以更好地保障投資者。


由於美元長期貶值、歐債危機影響歐元穩定,各國央行和投資者均加大購買黃金,令黃金正逐步回歸其「貨幣屬性」,在這過程中,出現了官方黃金流入民間、西方黃金移向東方的趨勢。


馮志堅認為,之前很多人認為黃金只是一個商品,不再是貨幣了。然而,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令貨幣系統和金融市場不穩,間接刺激市場對黃金的龐大需求,黃金的貨幣屬性重新抬頭。各國央行從十幾年前拋售黃金,轉成目前的吸納黃金。


黃金拿在自己手裡,就是唯一不依靠信用的資產,而鈔票是政府印發的,政府倒台或亂印鈔票,紙幣就不值錢,存在銀行的錢也會因銀行倒閉而損失巨大。因此,黃金的貨幣屬性明顯強於紙幣。」他強調。


馮志堅預計,未來 10 年國際黃金市場格局將會呈現「官金民移、西金東移」的態勢,即官方黃金儲備流入市場,西方黃金流向東方的供需格局,目前,僅中國和印度消費的黃金就居全球前列。

為何黃金與美元掛鉤?為何美元又叫美金呢?馮志堅表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全球經濟支配的中心,當時 44 個國家齊集美國布雷頓森林公園,舉行貨幣金融會議,從而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又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該協定以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成為硬通貨,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當時用美元可以換黃金,兌換率為 35 美元換 1 盎司黃金,故許多人因此稱美元為美金。上世紀 60 70 年代發生數次美元危機,使該體系發生動搖,最終美國總統尼克森於 1971 年宣佈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danny 的頭像
    olddanny

    爍石流金_痞客邦分站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