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E 注定的悲劇


20101110


導讀:近日,聯儲啟動了所謂QE2,希望藉此推動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MarketWatch專欄作家鄧肯(Richard Duncan)指出,某種程度上說來,這一輪大衰退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數次量化寬鬆的歷史。量化寬鬆只能延緩危機,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一旦這措施失效,後果將是更加災難性的。


  113日,聯儲宣佈他們將在未來八個月的時間當中增發6000億美元,用這些資金來收購美國政府的債券。對於這最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媒體已經給它起了“QE2”的綽號,但是實際上,這已經是第三輪大規模的貨幣增發了,而且這一輪的行動,對於全球經濟尤其危險。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這三輪寬鬆的目標和結果着眼,倒是可以找到一個更好地審視全球經濟危機的緣起和發展的進程。


  第一輪寬鬆倒不是聯儲主導的,主導者是日本、中國大陸、台灣、韓國以及其他若幹擁有外貿盈余的國家和地區的央行。


  從2000年到2008年,這些央行客觀上的聯合行動,其結果就是增發了總價值相當於5萬億美元的他們各自的貨幣,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目的,不必說就是為了支撐各自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


  他們印刷自己的貨幣,用來收購美元,這樣客觀上就達到了使自己的貨幣相對貶值的目的,讓自己的外貿優勢得以持續。


  對於所有捲入進來的國家和地區而言,這種政策在推動當地經濟增長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是這種政策的結果卻已經不是他們各自的邊境所能限制。他們將自己所獲得的美元再投資於美國的國債、房利美(FNMA)和房地美(FMCC)的債券,以及其他美國企業的債券和股票,結果就是推動了資産價格上漲,壓制了利率,導致美國出現了令人吃驚的資本配置不當的局面。


  聯儲主席伯南克意識到了這種資本流動的影響,將其歸因於所謂的“全球儲蓄過剩”。然而,他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上,其實是犯下了糟糕的錯誤。他所看到的其實並不是外國投資者的儲蓄,而是美國貿易伙伴們所創造的貨幣,後者在相當程度上應該對美國經濟的泡沫化負擔責任。


  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如此之多的錢被創造出來,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先例。正是這一輪量化寬鬆——我們可以稱為QE 1——和美國貿易赤字聯合作用,導致了全球經濟的泡沫和其在2008年的破滅。第一輪寬鬆早就了危機,而第二和第三輪則是危機的必然産物。


  第二輪量化寬鬆,即真正意義上的QE 2,是開始於美國泡沫破滅之後,由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手推行的,其規模數以萬億美元計。


  這一次,貨幣被創造出來是為了防止那些全球最大的銀行破産,為了確保全球金融系統不至於崩潰。QE 1所創造出來的資金被借給了美國、英國、西班牙、希臘和其他的那些貿易赤字國家,導致了巨大的資産價格泡沫,這泡沫的規模是如此驚人,以至於一旦其宣告破滅,整個銀行中介都受到了根本的威脅。


  為了防止世界儲蓄體系坍塌,西方各國的央行無中生有,創造出大量資金,用以收購這些銀行所持已有的資産。如果他們沒有這麼做的話,全球經濟早就不可收拾了。實質上,QE 2是在2009年年底宣告完成的。


  至於最新一輪的寬鬆行動,其動機和前兩輪截然不同,是為了推動股票價格上漲,藉此來創造財富和消費,以幫助美國經濟擺脫重新墜入嚴重衰退的可能。


  增發6000億美元來在未來八個月內收購國債,意味着聯儲將在這一時期內為美國的預算赤字融資,哪怕這赤字是非常巨大的。將政府赤字採用這種手段貨幣化,意味着聯儲將“擠入”私營部門。那些原本應該去購買6000億美元國債的投資者將不得不去尋找些其他的購買目標,比如股票。


  股票價格的上漲將讓美國人獲得更多可以投入消費的資金。美國人的消費將推動美國從世界其他地方進口的增長,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前進。未來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當中,很多人都將享受到這政策帶來的好處。


  問題在於,對於危機的真正根源,這政策顯然是無能為力的——歸根結底,還是美國經濟嚴重缺乏全球競爭能力。事實就是,伴隨時間的演進,美國製造業殘存的部分也將逐漸轉向海外,轉向那些工人非常高興獲得每天5美元報酬的地方。QE 3顯然不可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相反倒是會進一步延長,甚至加劇全球這種不均衡的狀況。


  到了2011年年中,即聯儲的新貨幣政策全部結束的時候,我們將無法找到新的增長推動器來代替它,盡管屆時股票價格和消費開支都當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這些顯然都是人造的,是難以持續下去的。


  當聯儲停止增發貨幣,停止買進資産,股市的基礎就將崩塌,消費就將收縮,衰退就將回歸,而且很可能比以前更加嚴重。因此,聯儲一旦開始就難以停下自己的腳步。他們將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增發貨幣,購買資産,每一輪的QE都將比前一輪規模更大。


  毋庸贅言,美國央行的每一次增發貨幣,都意味着貨幣本身價值的損失。不過,這些做法的真正後果絶非僅限於貨幣匯率的範疇之內。


  不計食品和能源的消費價格膨脹將繼續保持低迷,這不必說,主要是因為全球工業産能過剩,因為有無數滿足於每天5美元的勞動力。股票和債券的價格將由供給(即股票和債券的發行情況)和需求(聯儲將繼續干涉,因此債券收益率將保持較低,股票價格將上漲到足夠的水平,至少可以支持一定程度的增長)


  商品價格同樣將由供給和需求決定。貨幣的加速增發一般都會推動需求的整體性增加,但是不同商品的供給是否能夠跟上這速度,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比如,原油的價格是由一個嚴密控制着供給的卡特爾管理着的。因此,油價其實是由這個卡特爾是否能夠成功地管理價格所決定的。黃金則不同,産量和儲量都有限,而且被廣泛視為財富的儲備手段,因此每一輪貨幣增發顯然都會促進其價格上漲。至於土地就更加直觀,新土地的供給是不存在的,其價格顯然會迅速上揚。


  伴隨更多的貨幣被創造出來,土地價格猛漲,這就將使得生長在上面的食品價格相應上漲,達到許多人難以承受的水平——要知道,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面,還有20億人每天的生活開支不足2美元。太多的金錢出現,導致饑饉上演,這是頗有諷刺意味的一幕,也是一場令人恐懼的悲劇。


  或許,這才是最終極的證據,證明政府增發貨幣這種做法本質上是無法擺脫固有的邪惡的。(子衿)


原文連結 : http://finance.sina.com/bg/experts/marketwatch/su/20101110/173017281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