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金甲蟲提及超級通脹(Hyperinflation),超通會否出現?黃金的前景怎樣?馬田大師(Martin Armstrong)最近發表的文章《How do empires die?》(帝國如何滅亡?)值得參考。
引發他撰寫此文是基於阿當史密斯於《國富論》最終章提及的一個問題:為甚麼世人總是認為政府債券值得信賴,直到所有政府最終都違約拒絕還債為止?
阿當史密斯的問題,其實小弟先前於《主權信用貨幣與稅務》亦略有提及,結論是一日政府還未倒台,她仍然可控制國家一切資源及徵稅,由她所發行的國債及法幣很難完全失去價值!
那是否表示政府可任意發債發幣呢?可以!只是她需要承擔嚴重後果,並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即是馬田所說的:帝國的滅亡!
許多金甲蟲第一件事就會想起超級通脹,馬田在文中提到早前有金甲蟲寄信給他,認為美國政府實行量寬,美元只會持續貶值,不可能隱定,如果連美元都不安全,世人亦不可能轉為持有其他法幣,資金誓必湧向實物黃金。現今美國的競爭對手(中國)每月都爭持黃金,購買美債的意欲則持續下降,意味著未來將有「海量資金」湧入金市。
馬田對這種見解感到很驚訝!(It is Just astonishing),他認為只要美元仍是國際核心儲備貨幣,世界各國儲備中仍以美債為主,那就算部份人拋售,將資金轉移到其他媒介,如日元、歐元,甚至是黃金,亦只是佔美元總量的少部份,不可能令美元美債出現瘋狂大貶。
看經濟必需考慮整體,而非局部。核心經濟與邊沿經濟差異非常巨大(There is a HUGE different between a fringe and a core economy)。1930年代經濟蕭條期,許多美國城市破產,如底特律,市政債(Municipals)相繼違約,但人們仍然沒有將國家發行的聯邦債券與之同等看待,直至聯邦債券違約,人們才一下子同時拋售所有類形的債券。
相對歐美印出來的鈔票。其實美國競爭對手的經濟規模仍然十分細小,就算中國與巴西聯手,以他們目前的經濟規模,亦不足以吸納所有鈔票,如此又何來「海量資金」轉到黃金?
部份金甲蟲一定非常奇怪,政府持續擴張貨幣怎可能不令法幣嚴重貶值?馬田指出,擴張貨幣與超通沒有必然關係,更不要以為今天歐美「大印鈔票」下一定帶來超通,拒絕了解當下出現的通縮(Deflation),他以羅馬帝國為例子說明。
古羅馬與20年代德國一樣,曾大幅擴張貨幣,降低錢幣的貴金屬含量。但兩者的結果差異甚大,從公元前280年至公元518年的八百年裡,羅馬Denarius銀幣含銀量大幅下降100多倍,但其最終只貶值到原來購買力的五十分之一。
相反,德國超通期間,馬克卻在數年間,從170貶值至87,000,000,000對1美元。如果兩者貶值幅度一樣,馬克應該只跌至8500對1美元。羅馬Denarius銀幣的貶值幅度遠遠及不上馬克。
超通期間,德國人拋售馬克。但羅馬人面對貨幣貶值,則儲藏帝國錢幣。考古發現可證實此點,2008年英國考古人員就於一個古陶器內找到52000個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錢幣(上圖),經證實,那是羅馬私人儲藏,類似的遺跡還有許多。
為何面對貨幣貶值,羅馬人不但沒有拋售,反而大量儲藏呢?馬田提出見解──經濟危機誘發人民屯積貨幣(Hoarding),減慢貨幣流速(Velocity of Money),令貨幣供應不足,終致經濟陷入通縮,就算擴張貨幣,都沒法阻止。
解釋前先提醒,雖然通縮有時導致物價下跌,但兩者沒有必然關係。生產力提升,創造更多商品,同樣會令物價下跌,但不是通縮。通縮是貨幣供應不能滿足經濟需要,妨礙經濟活動,損害生產力。詳情可看「金價點睇I」P89-91的討論: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30599&start=1320
馬田論點與部份金甲蟲的不同,其原理如何?很多人立即會問,屯積貨幣,那有錢可用?馬田帶我們回到1930年代的美國尋找答案。
當時美國經濟大衰退,隨著銀行倒閉潮、企業破產潮,銀行不願放貸,國家更曾命令全國銀行休假,史稱「Bank Holiday」,貨幣流速萎縮了一半。
貨幣供應緊張下,美國出現了獨特的現象──Scrip的誕生。Scrip是甚麼?其實是由物易物發展出來的一種民間代用幣。例如1930年初,《紐約每日新聞報》(New York Daily News)與拳擊公司合辨拳賽,為防門票滯銷,接受美國人以價值50美分的實物換領門票,許多人拿著香腸、聖經、球褲等東西來交易。
後來,有些私人企業就以自家生產的商品做擔保,印製代用幣,Minneapolis有班失業人士發行了名為「Organized Unemployed」的代用幣(上圖),聲稱可以換取他們生產的手工製品,如衣服及食物等。這些Scrip慢慢變成大衰退期間的交易媒介。根據政府部門Bureau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Affairs的統計,到了1933年,全美國有超過400個組織使用不同類形的Scrip。
Scrip的出現道出一個事實──除了政府及國家,人民同樣有創造貨幣的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有生產力,可支持自已發幣。舉個簡單例子,有網友學過匠鎖學,如果他生活於大衰退,可發行開鎖券,任何人可憑券找他修理門鎖,如此,只要有人願意接受,這張券便可作為交易媒介,背後的「錨」就是他提供的服務──修理門鎖。
Scrip不是大衰退獨有,早於1837年恐慌、南北戰爭,甚至1873年,1893年及1907年等經濟危機期間亦出現過。古羅馬人屯積國家發行的錢幣,亦是由一個又一個經濟危機促成。人民屯積錢幣令貨幣流速減慢,經濟不斷萎縮,生產力每況愈下,終致整個帝國走向滅亡。
如何知道羅馬人受貨幣供應不足之苦?上圖是牛津大學圖書所藏,公元400年羅馬管幣官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大賫長官)的官銜標誌,圖中顯示他管理的貨幣除了錢幣,還包括皮帶扣、首飾等可供支付的金屬,這些東西就是通縮下,人民創造出來的私幣,角色等同2000年後美國的Scrip。
人民私下發幣,同時大量屯積政府發行的貨幣,對政府而言,意味著真正的財富從地面隠藏到地下(Real wealth is driven from the aboveground economy into the underground economy)。簡單講,假設大家做買賣不使用政府發行的法幣,改用類似Scrip的以物易物形式,買賣物業,我用兩張400呎單位的屋契與你交換一張800呎單位屋契,私下互換物業,那政府將難以徵稅。
更可怕是人民屯積,等同銷毀政府創造的貨幣。此點非常關鍵,顯示出政府能力的極限──她沒有能力阻止人民儲蓄。所以馬田認為,美元最可怕的結局,不是有人沽出,而是藏而不用,令整個美元體系的貨幣流速減慢,形成通縮。今天這一幕正在美國上演,若干地方已出現代用幣。 (順帶一提,中國儲藏大量美元,亦屬銷毀美元的一種方法。)
同樣情況亦發生於希臘,通縮下,許多希臘人正自行創造貨幣,如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劇院容許民眾用食物代替現金購票(見上圖),這等同銷毀歐元。千百年來,面對經濟問題,人類的行類其實並沒有大改變。
人民屯樍貨幣的起始點是經濟危機,甚麼經濟危機如此巨大,連政府印鈔都不能解決?甚麼危機會迫使人民儲藏貨幣,停止使用它?最終令帝國陷入經濟萎縮,步向滅亡!黃金角色又如何?關鍵就在債務……下篇續!
----------------------------------------------------
圖片說明(由上而下)
1/羅馬管幣官的官銜標誌上有數種民間私幣
2/希臘人以食物換門票等同銷毀歐元
3/英國發現的52000個羅馬錢幣
4/1934年民間失業人士發行的Scrip「Organized Unemployed」
引用:http://gogoldjoe.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