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龍銀的歷史,起初是在日本本土所發行的銀質硬幣,台灣被日本統治後,從日本運來一定數量的龍銀和輔幣,直到日本戰敗離開台灣後,還留下一些龍銀在台灣。
龍銀最小單位,包括明治3年發行的旭日龍5錢銀幣,大正7年發行的旭日龍10錢銀幣、旭日龍20錢銀幣,明治3年發行的旭日龍大型50錢銀幣,明治4年發行的旭日龍小型50錢銀幣。日本的一元銀幣(日圓銀)主要是為了貿易支付使用了的,戰前,一般平民在實際上所使用最大面額的硬幣可以說是五十錢。
而坊間最流行、最值錢的日本龍銀,則首推明治3年發行的1圓銀幣,和明治7年發行的新1圓大型銀幣,這些真龍銀,背面有日本太陽旗圖騰和「一圓」字樣,正面則有「大日本」、「明治七年」字樣,和一條搶珠的龍。
由於龍銀是以純銀製造,本身有經濟價值,在日本統治台灣時代,龍銀成為有錢人收藏標的。
日本結束統治台灣後,日本龍銀仍然在台灣成為收藏家的最愛,而且價值不菲,1顆真的日本龍銀最高曾被炒作高達30萬台幣。
在暴利可圖之下,當年最橫行的金光黨詐騙集團,就利用這些偽造的假龍銀,騙取一堆老人家上當受騙,將畢生積蓄交給金光黨徒。
有趣的是,日本人在100多年前的明治32年,發行了台灣銀行第1張紙幣「龍鳳壹圓銀券」,但是當時大家只忙著收集龍銀,反而對銀圓紙鈔沒興趣,使留存於今的數量相當稀少,如今1張龍鳳銀圓券的價值竟然可換上百枚的龍銀,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日本龍銀發行始末
明治天皇出生於嘉永五年(1852) 9月22日。他幼名祐宮。萬延元年(1860),他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慶應二年(1866) 12月,也正是他十五歲那年,由於父天皇去世而繼承皇位。慶應四年7月,將江戶改名為東京。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10月,明治天皇抵達東京執政。12月,返回京都,與一條美子(昭憲皇太后)舉行大婚之禮。明治二年(1869)明治天皇再度抵達東京,並定東京為首都。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購得全套鑄幣機器(英國人的機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鑄造過香港第一套貨幣),在大阪成立國家造幣廠(這時清朝的大老爺們還在爲是否自行鑄幣而喋喋不休,結果有違宗法的林則徐被道光狠狠地打壓了一頓)。明治三年,造幣廠落成,馬上開鑄銀圓,大小幣值分5錢、10錢、20錢、50錢、1圓5種,將“圓”定為日本的本位貨幣,即實行銀本位制度。
加納夏雄為日本明治時期著名錢幣圖案設計雕刻家(雕金家),日本造幣史上被稱之爲“名品”的“旭日龍”系列金、銀幣皆是出自該大家之手,史稱“名之金工”。
日本初鑄銀圓,其意是驅逐當時在日本大肆橫行的本洋(雙柱)、鷹洋,統一貨幣。由於頭版的龍銀鑄量少,人們一時不能接受,結果這場銀圓戰是以日本龍洋的大敗而終(畢竟是明治根基未穩,日本國內尚處於兵荒馬亂的時節,幕府勢力餘孽未請,維新政令屢有不行,焉能不敗?),於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鑄造了貿易銀。這種貿易銀與舊版相比,成色不變,重量增加,結果又被民間收藏熔鑄,日本再敗一陣。(其時正是實驗究竟是劣幣驅逐良幣,還是良幣驅逐劣幣的歷史階段,真理是通過實踐得出來的啊)
日本連敗兩陣後,馬上應變,於明治十一年停鑄貿易銀,回復到明治三年的成色重量水平,唯圖案稍作改變,背面的太陽徽記改成醒目的“一圓”字樣,正面原來標記面值的地方改成英文。明治十一年至三十年,龍洋的鑄造量逐步遞增,進入了日本龍洋的黃金時代。這是由於1、日本實行維新政策漸見成效,政治穩定,經濟也得以發展提高;2、龍洋制工精細,品質優良,經過時間的洗禮,已被人民接受;3、日本本國經濟好轉後已經把槍頭對外,軍事、經濟均開始實行擴張,需要大量的殖民貿易貨幣。此時的日本龍洋不但成功地在本土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把影響力擴大到了東亞、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其中中國東北、華東、華南地區受其影響較深(日本通過由《江華條約》、《中日天津條約》始,開始對朝鮮擴張,其後更有《馬關條約》等,將矛頭直指中國,其勢力不斷壯大,1880年成立了橫濱正金銀行後,通過這個經濟侵略的中樞向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不斷傾銷日本龍洋,進行經濟掠奪)。
明治三十年,日本仿照西方當時的風氣,實行金本位制,發行5、10、20圓等面值的金幣,次年停鑄銀圓。此項措施引起日本人的巨大恐慌,紛紛抛售銀圓,套購黃金(咱們現在在市場裏見到的許多中早期日本龍銀就是當時日本人投資過來的啊,許多日本人現在還孜孜不倦的回收呢)。
爲了防止人們用龍洋到日本國內套換黃金,日本政府將手頭上約2千萬枚銷往中國、臺灣、朝鮮等地的各式龍洋經由東京、大阪兩廠打上“銀”字。所以明治三十年(含三十年)以前龍洋均有這種“銀”字版存世。分“左銀”、“右銀”兩種。“銀”字打在龍洋背面“一圓”兩邊的空白處。“銀”字在左,是大阪造幣廠産品,稱“左銀”,18,350,000枚;“銀”字在右,是東京造幣廠産品,稱“右銀”,2,100,000枚。也發現有把“銀”字打在龍洋正面,或者直接打在“一圓”上面的,比較少見。
明治三十四年恢復鑄造銀圓,完全沿用明治三十年前的模式,直至大正三年(1914年)。這個階段的日本龍銀延續了明治三十年前的“瘋狂”勁頭,銀圓貿易達頂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