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皮尤調查:全球中產大失血 歐元區5年裁760萬職位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3-02-18


全球發達國中產大失血!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由於經濟不景及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去年美國中產收入自一次大戰首次倒退,被形容為「現代史上最惡劣 10 年」。歐元區自 2008 1 月至去年 6 月共流失 760 萬個中薪職位,意味許多中產賴以維生的工作,已被經濟不景氣與科技發展結合而成的「海嘯」永遠沖走,令中產不斷被削弱。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皮尤調查中,約 5 成受訪者自稱是中產人士,家庭年收入介乎 3.9 萬至 11.8 萬美元 ( 30.2 萬至 91.5 萬港元) ,大部分人表示,雖然金融海嘯已遠離,但過去一年仍被迫減少消費,對未來憧憬幻滅,較少人相信勤力工作可創造未來,更多人認為下一代的收入會與自己相若,甚至更差。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系教授斯米丁表示,過去 10 年醫保成本增加,中產職位又因機械化、外判及學歷膨脹而消失,重創不少中產家庭。「為中產謀福祉」是美國政客的口頭禪,但美媒近日調查發現事實正好相反:中產平均薪酬經通脹調整後,過去 30 年幾乎無變;被視為「開刀目標」、最富有的 1% 美國人,收入和財富卻節節上升。


美國在 2009 年經濟復甦至今,新增職位中僅 2% 屬薪金介乎 3.8 萬至 6.8 萬美元 ( 29.5 萬至 52.7 萬港元) 的中薪職位,根本無法彌補在 2007 年至 2009 年間流失的近 375 萬個中薪職位。


數據顯示,發達國 5 年來流失數以百萬計中產職位,因服務業聘用的勞工佔整體 2/3 ,業內職位快速流失尤其令人擔憂。電腦及機械能完成的工作愈見精密複雜且高效,而科技日新月異令軟件程式或機器等快速折價,促進科技普及,亦令人力顯得愈來愈「成本高、效益低」。


中國及巴西等發展中經濟體因正從出口轉型內需,中產職位不但得以倖免,更蓬勃崛起。不過,當這些經濟體繼續發展、步入發達階段,相同的趨勢將難避免。事實上,中國企業逐步邁向自動化,例如負責為蘋果公司組裝 iPhone 的富士康,前年已宣布未來 3 年添置 100 萬部生產機械裝置。


歐洲


《德國之聲》報導,歐洲近年受債務危機困擾,民眾工資縮水令中產比例減少。相對德國近 2/3 人口屬中產,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僅約 1 成,保加利亞僅 4% 8% ,被稱為「隱形階層」,反映東南歐貧富懸殊惡化。


東南歐學會成員霍普肯表示,「中產」並非單由財政因素劃分,亦包括構成支持民主體制、政治及經濟對抗性的社會團體。 1990 年代東南歐前蘇聯集團國經歷巨大政經轉變後,中產才剛起步,與西方社會的中產不能同日而語。


近年很多學歷高、具創意的年輕人投奔西方,東南歐人才流失威脅社會結構穩定。但霍普肯指,這長遠有望帶來正面影響,如回流人士帶來外國技術及經驗,並建立國際經濟聯繫。德國耶拿大學教授舒伯特認為,東南歐要轉型為「中產骨幹」社會,須有外力支持,故尤其渴望加入歐盟。


去年一度傳出要以脫歐救亡的希臘,經濟至今未脫困,1/4人失業,青年失業率更高達5成,民眾對經濟及政府均不予厚望。連中產也不堪重壓,有父母安排子女大學畢業後移居德國工作,甚至坦言:「我要是年輕5歲,也會移民德國。」


美國


1950 1960 年代,達到家庭入息中位數的美國人可獨力承擔家庭開支,還有閒錢買樓、買車、去旅行甚至儲蓄。但今時今日,新一代年輕中產望塵莫及,難怪很多美國人說中產生活質素劣化,甚至稱之為「中產危機」。


前年美國家庭年入息中位數是 49103 美元 ( 38 萬港元) ,加州 25 歲程式編寫員楊先生收入正好在此數附近,總算好過不少年薪僅約 2 萬美元 ( 15.5 萬港元) 的大學畢業生。然而交稅、社會保障金、醫療保險費七除八扣後,已所餘無幾,在三藩市 (舊金山市) 養妻活兒並不理想。


三藩市灣區樓價高企,新入行的楊先生年薪要倍增才供得起樓,不過他的情況已算不錯,兩年前畢業時無欠下學債,慶幸避開近期學費暴增的浪潮。他計劃未來兩年修讀碩士,即使有僱主進修補助,學費也不菲。為儲錢交學費,他消費時可慳則慳,不去高檔餐廳,穿公司免費外套上班,皮鞋是 30 美元 ( 233 港元) 的平價貨。


觀乎加州華人中產階層,環境最好的是 50 歲以上的人,他們已擁有物業、汽車和穩定收入,即使年薪剛達中產門檻,亦可生活無憂;華人普遍喜歡置業,所以資產特別多。這反映美國中產經濟情況存在年齡層差異。


英國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內政部早前研究顯示,當地高技術勞工過去 20 年間加速流向海外,其中近半是醫生、工程師及企業高層等專業人士,嚴重削弱英國軟實力。分析認為,英國過高所得稅率、高生活指數及復甦緩慢均是「趕客」原因,有能力移民的中產為尋求更好生活,紛紛移民至澳洲、美國及加拿大等地。


前年有近 14.9 萬英人移民海外, 9/10 為適齡勞工,現居海外者達 470 萬。 2010 年有 48% 移民英人擁專業背景,遠多於 1991 年的 37% 。報告指,移民紐約的英國商人一般會在 1 3 年後回流,但科學家、學者及藥劑師等專業人士居留海外的時間則偏長,一般可達 12 年,容易造成人力斷層。


報告警告,政府容許英國大學將學費提高至每年最多 9000 英鎊 ( 10.8 萬港元) ,只會促使更多人留學海外,畢業後留在外地工作的機會亦將增加。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曾淵滄指出,香港中產欠缺投資技能,只會在樓價升時跟風搶購,而拒絕低價買入,錯失上車最佳時機。


曾淵滄指,樓價低時往往經濟正陷衰退,職業前景不明,中產擔心無力供樓,錯失上車時機。他認為,置業難已成為多國中產普遍困境,美國和新加坡都不例外。新加坡執政行動黨近年民意屢創新低,就與此有關。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余偉錦認為,中產置業難關鍵在於房屋供應不足,政府除應增建居屋,亦應通過放寬按揭限制等措施,協助不同階層市民置業。


教育方面,香港應仿效新加坡推出「兒童發展賬戶」 (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 ,父母每存一元,政府也存一元,作為兒童未來教育基金,減輕家庭負擔。中產亦應摒棄「多讀書就有好工作」的過時觀念,令孩子有多元化職業發展機會。


新加坡 


新加坡早前提出引入更多移民,罕有激發民眾上街抗議,不滿政府漠視本地低收入及中產人士的生活。《紐約時報》評論指,此情況正反映「富豪崛起、中產衰落」的全球新趨勢。《紐時》專欄作家弗里蘭指,美國中產收入停滯不前,歐債危機亦揭露歐洲有同樣問題。輿論認為,情況已悄悄入侵亞洲。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教授彭許 (譯音) 表示,大部分新加坡人認同自己的華裔根源,不排外,只是與中國移民有文化衝突。有當地政客強調,民眾希望國家不會成為富人樂園,「淹沒」中產。


《文匯報》分析指出,每個繁榮社會背後,都有一群默默耕耘的中產,沉默底下卻是無聲的哀號,就如挪威畫家蒙克名作《吶喊》,焦慮、不安和恐懼破畫而出。耐人尋味的是,畫作取景處附近曾經有屠房和瘋人院,傳出動物和精神病人陣陣慘叫。


中產從來沒明確身份,最普遍仍是根據入息,但各國、各地區標準不同,模糊界線是政府難以準確予以扶助的原因之一。港人月入一兩萬港元,難與歐美擁有獨立屋和花園的中產比較,但以消費能力來看,購物和外遊之豪爽絕不遜色。平時節衣縮食,儲夠錢買樓買車、送子女出國留學,也可做個「哎中產」。


中產既可賺錢賺來,也可花錢花來,但這虛無飄渺的身份,沒多少實質好處,反成為另類「弱勢社群」,在高物價樓價夾擊下,看不到繼續向上流動的希望。


有學者認為,中產不僅是以財富劃分,還有對生活態度的講究和人生理想之追求,不過在價值觀被金錢嚴重侵蝕的社會,中產追求的不外乎買樓、買樓和買樓。頂著通脹的催命符,每天規矩工作、辛苦儲蓄,再將血汗錢乖乖奉獻比自己有錢不知多少倍的富豪,為的無非是幾百呎蝸居。中產會否仰天長嘆,這是否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除了置業,還可以有什麼期盼?


蒙克筆下神情扭曲、掩臉吶喊的現代人,是中產的真實寫照。現實裡,到處都是看不見的屠房,不斷屠宰著中產精神、意志和夢想。他們從心底聲嘶力竭,奈何聲音淹沒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亞洲國際都會」的光環下;沉積在維港兩岸璀璨的燈火裡,凝固成一幅淒美的傳世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