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據中國錢幣博物館周衛榮主任在2000年前後通過對館藏金銀幣的腐蝕狀況的專題研究指出:金幣表面的鏽斑從物質組成上可分作五種:高銀鏽斑、矽酸鹽斑點、鐵鉻氧化物斑點或擦痕、有機物斑點及可溶鹽斑點,第一種高銀斑點最初應是金屬銀,後來與環境中的氧化劑作用形成了氧化物等化學物質,包裝材料的老化分解及空氣中有害氣體對這種鏽斑的生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白斑為氯化銀。氧化銀、硫化銀,主要由空氣中的腐蝕性物質反應生成;氯化銀主要由包裝材料分解物腐蝕生成。另外,電化學腐蝕發生時會與空氣中的顆粒物質形成多種化合物,因而表面往往呈現多種色彩。對於我們在金銀幣收藏過程中,如何保存金銀幣,周主任提出了一些建議。他認為現代金銀幣保存與防腐蝕應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加以考慮。首先,改進包裝材料。用不具腐蝕性的聚丙烯、聚乙烯等替換具有腐蝕性的聚氯乙烯包裝。其次,改善博物館庫房、展廳及其它金銀幣的儲藏、展放環境的空氣品質。用空氣淨化設備或化學吸附劑等方式清除或有效降低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再次,改善金銀幣的生產環境。盡可能清除或降低環境空氣中各類塵埃的污染。最後,提高金銀幣幣材品質,盡可能降低雜質含量,並有效防止生產過程中的雜質污染。
二、依據周主任之研究:白斑、黑斑及紅斑應該不是自然氧化形成,而系製造過程技術、收藏環境、包裝材料(氯化銀主要由包裝材料分解物腐蝕生成)、空氣中的腐蝕性物質反應及電化學腐蝕發生時會與空氣中的顆粒物質形成多種化合物,因而對金銀幣造成各種非人為之損害。
三、 金銀幣正常氧化現象,無損其價值,收藏原封幣或評級幣,則宜視個人嗜好、幣識認知、降低毒化因素、保管環境及其他狀況而決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