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中國錢幣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無論是研究範圍的廣度還是專題討論達到的深度,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其中包含著學術觀念的更新。錢幣,是文化領域的一個詞,應包括當今和歷史的貨幣,以及貨幣文化的衍生物,如壓勝錢、紀念章等。


錢幣學的定義


1999年出版的新版《辭海》中,有了一條新辭目——錢幣學。《辭海》對它的注釋是:錢幣學舊稱古錢學。研究歷代錢幣的學科。過去以研究古錢為主,故稱古錢學。建國後研究範圍擴大,包括了當代錢幣,並兼及其他有關文物,故改稱為錢幣學。古錢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就錢論錢,錢幣學則從研究錢幣實物及有關文物出發,進而探索錢幣發展規律、歷史作用、文物價值和社會意義等。


任何一個事物,包括任何一門學科,都應是有生命力的。它們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隨著歷史的進程,新的錢幣不斷誕生,錢幣文化不斷發展,作為研究錢幣的學科——錢幣學的研究內容自然會日趨豐富。同時,隨著時代的推移,科學的進步,人們可能掌握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隨著知識積累的日益豐厚,思維能力的不斷增強,對於錢幣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於是對於錢幣學的研究物件、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也會有新的認識、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大家知道,古錢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為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人在收集和研究古錢,並且編著了錢譜。古錢,最初的概念或許只是指古代的方孔圓錢,後來,隨著認識的提高,才包括了先秦的各類鑄幣,包括了海貝和仿貝,以及金版和金餅。錢幣學是古錢學的繼續和發展,但錢幣作為專用名詞出現,則比較晚。1936年,上海成立中國古泉學會,其宗旨仍是要闡明古泉學識,出版會刊古泉學的諧音,古泉學古錢學。辦刊一年而中止。事隔三年,1940年上海又成立了中國泉幣學社,仍由丁福保任會長。宗旨便改為:研究古今泉幣,溝通中外學界,並編輯出版會刊《泉幣》雜誌,堅持了五年多,出刊32期。其內容雖然仍是古錢的發現和研究,但其範圍已經擴大到近代機制幣,以及紙幣、外國幣。泉幣,即錢幣,這名詞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錢幣研究的高潮時期應運而生的,從此,錢幣研究不再局限于古錢的範圍。錢幣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則是在1954年出現的彭信威先生的《中國貨幣史》一書中,才正式提出並使用的。但事實上,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錢幣一詞還只是少數人的說法。1982年,中國錢幣學會成立,在成立大會上,代表們就學會的名稱問題著實有過番熱烈的討論,或者說是爭論,最後只是因為要和國際錢幣界取得一致,才同意把籌備時的名稱中國歷史貨幣學會正式定名為中國錢幣學會。隨著會議的結束,討論也暫時中斷了,但不等於認識已經一致。儘管如此,中國錢幣學會成立以後的二十年裡,錢幣一詞逐漸為社會科學界、金融界、文博考古界、史學界所接受和熟悉,並有了比較廣泛的應用。


錢幣學的研究物件


錢幣學是以錢幣為研究物件的門學科。所以,要正確認識和理解錢幣學的定義,首先要正確認識和理解錢幣的確切含義。這裡必須說明的是:錢幣學所要研究的錢幣貨幣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專用名詞。眾所周知,貨幣是經濟領域的一個名詞,是指物物交換的媒介。貨幣的職能是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貨幣一旦退出流通領域,便不再行使貨幣的職能,不再是貨幣,只能說在歷史上某一個時期、某一個地區曾經行使過貨幣的職能,因此有人稱之為歷史貨幣。現在我們所說的錢幣,則是文化領域的一個名詞,它既包括正在流通使用的貨幣,也包括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貨幣,還包括因為貨幣和貨幣文化而產生的其他相關的東西,我們不妨稱之為貨幣文化的衍生物。當然,錢幣的主體是歷代貨幣,因為只有有了歷代貨幣,才會產生它們的衍生物。錢幣學不是貨幣學,貨幣學要研究的是貨幣理論、貨幣制度、貨幣政策、貨幣購買力等等與貨幣相關的經濟問題。錢幣學則不注重有關經濟的理論問題,錢幣學投之於貨幣的視角,是與貨幣相關的文化問題,是要通過錢幣版別的鑒定研究,篩選出遺存的稀世珍寶;要通過錢幣的考證研究,再現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要通過錢幣學的探索研究,總結前人和他人的成敗得失,為當今貨幣政策的制定,貨幣的設計、製造和發行,提供有益的借鑒;要通過錢幣的集藏、整理、陳列、展覽和錢幣文化的宣傳教育,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搞好精神文明建設。


我們說錢幣的主體是歷代貨幣,歷代貨幣自然是錢幣學研究的主要物件,但是,歷代貨幣不是錢幣的全部。國外有很多博物館都是把貨幣和紀念章交由一個部門來徵集、管理、分類和研究的,稱之謂幣章部,或者叫幣章博物館。我們知道,紀念章和貨幣(包括流通貨幣和各類紀念幣)在文化上有很多共通的地方。特別是由造幣廠設計生產的紀念章,與貨幣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因為它們擁有共同的設計師、共同的雕刻家,甚至是一樣的操作技術,大致相仿的工藝流程,所以造幣廠設計生產的紀念章和同時代的金屬貨幣誕生於同一個母體,它們之間的手足之情、血緣之親不言而喻。其實,從文化意義上講,一枚好的紀念章,或許更能比較充分地反映這一個時代的錢幣文化,因為,它可以突破貨幣設計生產中的很多條條框框、清規戒律,設計人員的思想可以更加解放、更加活躍,表現的手段可以更加靈活多樣,技術運用可以更加充分,甚至淋漓盡致地、不受任何拘束地去探求、去創造。對於面積比較大的紀念章,設計者、雕刻者可以擁有更加廣闊的用武之地,他們的思想和技巧、風格和情操,可以在這裡得到更加完美表現,更加充分的發揮。一般紀念章的發行量都比較少,所以對於造幣廠來說,紀念章是小生產,是試驗田,是練兵場,先進的生產技術可以在紀念章上試驗、實踐,成熟後再推廣到貨幣生產中去。對於那些數量極少、檔次很高的紀念章,在操作工藝上,更可以精雕細琢,反復錘煉,不惜工本。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水準、高品質的紀念章又是錢幣文化的開拓者、先驅者。所以不研究、不瞭解紀念章的情況,也不可能對當代貨幣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當然有很多紀念章是民間製作的,工藝水準、製作程度良莠不齊,甚至有粗製濫造,不堪入目,應是另當別論。


紀念章和貨幣的關係,當代是這樣,歷史上應該也是這樣。在古代錢幣中所謂的壓勝錢,或許也可以理解為各個歷史時期、各種不同用途的(當然,其實際應用的範圍要寬得多)。壓勝錢,亦稱花錢、玩錢,是對非正用品古錢(即沒有作為貨幣流通使用過的古錢)的一種統稱。其中大部分是民間製作,但也不乏出自官爐的上乘之品。壓勝錢的門類極其繁雜,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錢幣文化、民俗風情,成為古錢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有的甚至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僅舉二例為證:


一、中國古代鑄幣的幣面修飾一般只鑄文字,不鑄圖案,因此古錢正用品(即曾是正式流通使用過的貨幣)的藝術性,除依靠製作技術外,主要體現在文字的書法上,但古錢的錢文一般只有四個字,書法再好,其藝術效果終究顯得單薄。壓勝錢恰好彌補了正用品的這一不足,圖文並茂,以圖見長。尤其是唐宋時期的官爐之作,更是把我國古代鑄錢的藝術性推到了新的高峰。如當時製作的打馬格錢中的昭陵六駿錢,一枚錢,一匹駿馬圖,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似乎要告訴人們:東方錢幣文化同樣也有藝術的精品。


二、19729月,吉林哲裡木盟庫倫旗前勿力布格屯一號遼墓出土了一枚大康六年錢,儘管這是一枚隨葬用的瘞錢,卻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第一,它的出土證明遼朝有這樣的葬俗,即下葬時要隨葬一枚紀年的瘞錢,從而使我們認識了傳世的大康七年消寧二年等其他同類錢的性質。第二,這類錢既有絕對紀年,又有典型的遼錢製作風格,可以作為我們認識遼錢,開展遼錢斷代研究的典型器物,或者叫做標準器物。


於是,聯想起英國大英博物館的幣章部、美國史密森國家博物館的幣章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幣章博物館等等,我想中國的錢幣博物館實際上也是幣和章的收藏研究部門,所以說得簡潔一點,我們現在所說的錢幣就是指幣和章的合稱。


貨幣文化錢幣文化


一旦有了貨幣、貨幣文化,便會產生它們的衍生物壓勝錢、紀念章,便會引申出新的意義上的文化。貨幣文化和它們的衍生物的文化便是我們所說的錢幣文化。實際上,自從有了貨幣,錢幣文化就應運而生,它可以追溯到實物貨幣時代。實物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都具有兩重性,它們除了行使貨幣職能之外,同時還具有其他使用價值,在中國歷史上,海貝的使用便是一個實例。海貝取得實物貨幣地位之後,仍然是珍貴的裝飾品、神秘的迷信品,婦女生育時,手握海貝可以保佑順產;人死之後,口含海貝,可以保佑冥途暢通。海貝一旦用於殉葬,從理念上講,是活著的人們的一種心願,希望死者在冥途上還可以花銷之用,但事實上,已經不會再行使貨幣職能,而只是冥器的一種。於是便產生了仿製的冥幣,在諸多仿製的貝幣中,有一種泥質的陶貝,或許便是專門為了冥葬之用製作的。這種製作冥幣的習俗一直被延續下來,直到近現代。


金屬鑄幣誕生之後,由貨幣文化衍生而來的其他相關文化,也相繼而生。有人認為戰國齊的六字刀——“齊建() 大化()”是田單複齊時齊國特製的紀念幣,若此說成立,那麼,六寧刀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紀念幣。西漢特大型半兩錢應該是四銖半兩鑄行時專門鑄造的鎮庫錢。中山靖上劉勝墓出土的酒令錢,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套宮中行樂錢。還有盛行一時的漢代搖錢樹,以及後來相繼出現的廟宇錢、吉語錢、春錢、打馬格錢,等等,隨著時代的推進,錢幣文化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它們不僅越出了經濟領域,而且與民俗民風交織在一起,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現時民間是貨幣的俗稱,當無非議。若上街購物,問帶錢否?無疑是問,帶了貨幣沒有。但在不同時候,不同場合,可以賦予不同的含義,這是漢字的特色。在我國古代,最初和貨幣沒有關係。只是一種鏟形農具的名稱。痔乃錢,錢和 都是農具的名稱。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的產生,農具錢、 在農耕區,因勞作所需,家家有用。因此都曾經充當過交換的媒介。在春秋時期,金屬鑄幣誕生,鑄幣的器形多由原來充當過交換媒介的實物演變而來,於是農具錢的形制被逐步改造,縮小、蛻變成為布幣的器形,這便是錢和貨幣的緣結。唐初,貨幣制度有一次重大變革,高祖武德四年,推行開元通寶錢制,從此我國進入了稱寶貨幣時期,初鑄的開元通寶錢,要求十分嚴格,製作規矩,重量劃一。史載:開元錢徑八分,重二銖四 ,每十文重一兩。此前我國的衡制,一兩為二十四銖,以下的重量單位是。開元錢制推行以後,衡製作了相應的改革,改為一兩重十錢(即十個開元錢的重量)。從此,以下的重量單位由改為,並由二十四進位制改為十進位制,又成了我國衡制中的一個重量單位名稱。現在我們討論的古錢中,只有所謂的正用品才是正式流通使用過的貨幣,其他各類壓勝錢,雖然都稱之謂,其實,都不是真正的貨幣,就如老百姓把紀念章也叫做幣一樣,實際上它並不是。因此,錢幣貨幣之間的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但它們之間決不是一個簡單的等號的關係。


錢幣學今後的研究方向


舊時,不少人批評古錢學家只會就錢論錢,因此所得者,只能是一孔之見,一得之見,成不了大氣候。如今的錢幣學研究,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古錢的傳統鑒定方法,另一方面更要吸取和借鑒其他兄弟學科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錢幣的時候,不僅要注重錢幣實物自身的考察,而且要盡可能地掌握和瞭解其他相關資料,諸如相關錢范、樣錢或母錢的資料,用來印證;要熟悉歷史知識,瞭解錢幣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當時的科學技術、人文思想,把錢幣融人社會之中,而不是孤立的東西;要掌握相關的文獻資料,並要瞭解後人對這些資料的應用和認識情況;要關心考古學的新成果,及時掌握相關的出土資料。對新出土的錢幣,更要瞭解其出土的詳細真實情況,以及其他伴出物的情況,以便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要引進先進的科學分析技術,使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錢幣的表層情況,而且可以知道它的內在實質。


現在的錢幣學研究,對於錢幣的鑒定,不是一個字,或者一個字,就可以草率打發的,也不是一個文物價格的高低就可以了結斷案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再作進步的探討,通過每一枚錢的研究,積累起更加豐富的資料,去探索和瞭解錢幣發展的歷史,錢幣發展的規律,從而為繁榮新時代的錢幣文化,提供我們的學術成果。

來源:《中國金幣》雜誌 作者:戴志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