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Watch評論:“中美國”的好光景
來源:北美新浪 2012-11-16
導讀:財經撰稿人凱西(Michael Casey)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近期中美兩國經濟基本面情況雙雙改善,有望成為全球經濟重新開始增長的重大推動力,但前提是,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必須做出結構性調整。
以下即凱西的評論文章全文:
難道說,“中美國”又卷土重來了?
所謂“中美國”這個說法,是來自2007年一篇影響巨大的文章,在文章當中,歷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經濟學家舒拉裡克(Moritz Schularick)用這個詞將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聯繫在一起,而現在,這個幾年前一度流行的字眼現在似乎又要再度流行了。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經濟數據都多多少少有所改善,他們的這種同步和歐洲與日本狀況的不斷惡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目前,當世界上其他還在苦苦掙扎的地區看到美國和中國的需求再度抬頭,將為大家帶來廣泛的好處,他們也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中期之內,這將對美元匯率形成推動力——在中國真正讓自己的貨幣匯率自由浮動之前,美元顯然是中美國的共同貨幣。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是,眼前的趨勢使得中美之間再度回到兩位研究者五年前所指出的那種典型的債務驅動下互相依存的模式,甚至陷得更深。正如歷史所告訴我們的,這樣的關係將造就無法持久的金融不均衡,就像我們在2008年所見的那樣。
在步履蹣跚的2011年,以及甚至更加疲軟的2012年上半年之后,中美國東部——即兩位學院派專家對中國的稱呼——又重新點燃了傳統的增長引擎:建築業、製造業,以及向其他國家出售品。中國的房地開發投資、工業出和出口現在都顯示出了較之去年同期明顯增長的勢頭。
中美國西部可能也在回歸他們最擅長的事情:開支。當然,現在的開支和前2008時代那種無節制的狂歡有巨大的區別,但是,美國消費者近來似乎是愈來愈樂於打開自己的荷包了,至少在他們不必與自然災害鬥爭時確是如此。
千呼萬喚之后,房價回升的跡象終於開始出現,再加上創紀錄的低利率水平,密安大學/路透指數顯示,美國人的情緒在上個月達到了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颶風桑迪的影響導致零售銷售額在上個月下滑0.3%,但是之前的8月和9月,這一數字都增長1%以上,令人印象深刻,而10月的數字嚴格說來顯然不能算是偏離軌道。聯儲的數據還提供了一個關鍵性的指標:消費信貸今年再度開始增長了。
這些其實正是最傳統的中美國增長周期的特徵。中國人儲蓄,投資於房地,生大量的服裝、玩具、電子品等。這些品隨即被出售給美國人,美國人貸款購物,而他們的債務中很大一部分最終是由中國人提供的融資渠道。當這個金錢木馬旋轉起來,世界其他地區也可以搭乘——比如現在,我們同樣看到韓國和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及出數字開始抬頭了。
這一切都將完美運轉,直至中美國的不均衡——中國的儲蓄與美國的開支的不均衡——再度達到臨界點。在2008年危機前,發生的正是這樣一幕,由於缺乏監管,華爾街的銀行使用這些來自外國的資金來大辦自己的風險派對。
謝天謝地,類似當年那種泡沫破滅般的崩潰短期內是無法再現了。后危機時代資減記的做法已經大大削弱了金融系統中槓桿手段的地位,而各銀行現在也受到了更加嚴格的監管。2008年以來,美元對人民幣的適當增至已經讓不均衡有所減弱,近期的貿易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出口正在增長。由於北京減輕了操縱自己貨幣匯率的力度,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速度並沒有太快,這就意味進入美國市場的價格扭曲資金流沒有那麼強大。
不過,從其他一些角度看來,則我們這個世界正在變得甚至更加脆弱。歐洲和日本在拖全球經濟的后腿,而五年前,他們的狀況可是相對健康的。哪怕歐元區沒有特別大的麻煩,我們也已經清楚地知道,保證聯盟存在的代價就是害處巨大的,蔓延整個大陸的衰退。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在最近一個季度當中縮水3.5%。目前,日本的公共債務已經達到了相當於國內生總值220%的水平,使得他們處於一種極為典型的發達國家困局之中:政府債務負擔過於沉重,已經無力再進行財政刺激了。
如果在中美國的經濟擴張中,大家沒有相應的調整,即中國經濟沒有更多轉向消費者引領的增長,美國沒有更多出口和投資引領的增長跟進,那麼,這擴張就是難以持久的。中美國沒有這些結構性的變化,而世界其他地方缺乏健康的核心需求增長,則全球投資者就只能收回自己的資金作壁上觀,而全球經濟進而也就將受到遏制。
所以,當中美國復甦,我們最好及時行樂吧,因為也可能好景不長。(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