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脫離歐元區?出口降 企業逃 失業升 衰退等著你
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 2012-11-15
如果德國脫離歐元區,會發生什麼事?研究貿易結盟的德國 Hans-Böckler 基金會經濟學家 Gustav Horn 在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 撰文嘗試回答這個假設性的問題。先做個背景設定:假設德國國會以 2/3 票數通過離開歐元區,只有綠黨反對;重拾德國馬克為貨幣,與歐元的匯率是 1:1;德國央行總裁也立刻離開歐洲央行理事會。
金融和外匯市場將首當其衝,龐大流動性將從歐元區其他國家瘋狂湧入德國,推動新德國馬克升值 50%,匯率來到 1 馬克兌 1.5 歐元。在德國境內以歐元計價的資產將立刻貶值許多,同時,德國政府答應提供的歐元救援基金價值大幅縮水,公共財務的風險也降低了。
大約會有 200 位經濟學家會歡欣慶祝德國重獲自由。以反對歐元而知名的評論家會在談話節目上,高論德國根本不需要歐元的原因。至於歐元區其他國家將面臨股市重挫。德國抽手後,歐洲央行只好立刻把總部從法蘭克福搬到巴黎,並宣布新的無上限購債計畫,好讓股市能重獲穩定。
接下來,歐洲央行要印鈔票,把德國投入歐洲穩定機制 (ESM) 的錢還給德國。換算成馬克後,德國大概損失了 1/3。德國央行必須承受虧損,德國政府則相應開始發行更多公債。
如釋重負地逃離危機幾星期後,德國主要幾家汽車製造商公布他們在新歐元區的銷售數字下降,因為對歐洲人來說,德國車變得太貴。車廠只好縮減工時、調降薪資 。再過一陣子,雇主聯合會將表示德國經濟已失去過往的競爭力,並呼籲各工會節制調薪漲幅。
一季過去,聯邦統計局公布德國的經常帳盈餘減半,因為對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出口大幅下滑。反對歐元的評論家會說,德國還是表現得不錯,至少獲利沒有減少。而原本深陷危機的其他歐元國有了時間重整旗鼓,其他財政較健全的國家則增加對 ESM 的投入資金,以彌補德國退出的缺口。
財政協定被擱置,穩定協定取而代之。各國約定遵守共同的通膨目標,以避免經常帳不平衡的情形。歐洲穩定機制轉型成為歐洲貨幣基金 (European Monetary Fund;EMF),有大量經常帳盈餘或赤字的國家就必須把一部份的所得稅交給EMF。
回到德國,這時出口的下降已使經常帳不再盈餘,出口業處於衰退,企業紛紛裁員。因國內利率升高,德國經濟也失去成長動能。但歐元區其他國家的經濟情況逐漸穩定下來。向來反對歐元的評論家可能會說,德國的現況與歐元無關。
汽車製造商福斯 (Volkswagen) 會說,該公司決定把生產線移至歐元區其他國家,因為德國市場已經太小,而且需要迴避匯差的風險。消息一出,福斯股價大漲回應,而BMW、戴姆勒 (Daimler) 也起而傚尤。在歲收漸漸減少之下,債務剎車機制也迫使德國展開公部門裁員,薪資談判最終只爭取到 0.5% 的加薪。
離開歐元區 1 年後的德國,已經陷入深度衰退,失業率也節節上升。內需緊縮,因為低薪資與裁員使人們更不願消費,愈來愈多企業則把職務移往國外,至歐元區、美國及亞洲。
法蘭克福證交所變得愈來愈不重要,相對地,巴黎證交所的影響力日增。金融資金離開了德國,馬克匯率也不再上漲。現在歐元區穩定了,經濟雖仍疲弱,但已現生機。原本陷於危機的國家,現在出口都有所提升,並且對德國的出口尤其多。福斯準備拓展在西班牙的生產線,也打算在希臘增設新廠房。
2 年後,歐元區經濟成長重回 2% 水準之上,但德國經濟陷於遲滯,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大約會有 200 位經濟學家發表激烈評論,要求德國增加競爭力。德國勞工市場極度缺乏彈性、薪資太高、福利太多。
德國脫離歐元區的 2 年後,經濟學家們會說,希臘和西班牙已準備振翅高飛,但德國卻如一灘死水。而當初嚴辭反對歐元的評論家可能會說,他們並不建議德國退出歐元區,只是他們仍有權利認為德國並不需要歐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