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 董冠洋
「中日經濟不合作、打貿易戰,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茂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在釣魚島事件上曖昧態度的背後,是其削弱東亞、維護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意圖。
近期受中日關系緊張影響,中國民間反日聲音日趨高漲,一些日本在華企業也選擇停工暫避「風頭」。何茂春表示,來自民間的「經濟反制」確實給日本在華經濟造成很大沖擊,但如果日本對華經濟完全退回本土,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拖延,美國就會漁翁得利成為「最大贏家」。
近年來,自貿區如雨後春筍遍布世界版圖,唯獨經濟總量佔全球五分之一的東亞三國缺席。對此,何茂春認為,「中日韓自貿區是解決中日問題的長久之道」,東亞三國合作將徹底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推動三國盡快縮短與美歐差距。
「美國最怕自己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受到威脅」,何茂春強調。近年來,美國的產品、服務競爭力下降,持續受到來自歐盟、日本及日益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威脅。何茂春預計,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將實現東亞三國資源、市場共享,未來該自貿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將因此受到進一步沖擊。
「這是美國最不願看到的」,何茂春指出,美國擅長利用各種手段遏制競爭對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發展迅猛,美國經濟霸主地位日益不保。為了弱化日本,美國通過匯率、金融、貿易等系列手段使日本陷入長達十年的蕭條期。
此次美國又想「故技重施」,何茂春直言,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之所以一直表現出「主權上不選邊站,但釣魚島屬于美日安保範圍」的曖昧,其真實目的就是期望中日經濟持續阻滯,以此削弱東亞,維護自身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事實上,早在2008年,美國就開始「動手」。何茂春介紹說,當年,美國高調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並全方位主導談判。澳大利亞、越南、日本、加拿大等國先後受邀加入TPP,韓國亦在美國邀請之列,但中國卻「出人意料」地未受邀請。
何茂春告訴記者,要打破美國主導的TPP所帶來的包圍效應,推動中日韓自貿區是最好的選擇。他分析說,如果自貿區成功建立,就意味著中國在和美國的競爭中爭取到非常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資源腹地。
今年5月份,中日韓達成共識,同意年內啟動自貿區談判。但近期日本「購島」致中日關系緊張,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亦在9月19日暗示,自貿區談判「勢必受到影響」。
何茂春表示,如果任由反日情緒無限激化,只會迫使日本進一步倒向美國,使「腹地」變成對方的前線。而且,如果中日合作出現破裂,此後中國與美歐等國家、地區的經濟交往亦會增加難度。
何茂春強調說,「我完全理解民眾的愛國熱情,日本這次也清晰地看到了我們的‘底線’。但我們必須清楚,當今世界是中美競爭,不是中日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