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礦分佈在福州市郊北峰紅寮鄉壽山村周圍的山嶺、壟頭、水田、溪澗中,主要有高山的牛骨洞、大水洞、大建洞、四股洞和旗崗、都成坑、月尾、坑頭等數十個石礦,部分則散佈在溪澗兩側水田底下砂層中。壽山石屬凍石礦,學名葉蠟石,系水鋁矽酸鹽礦物,為火山噴發後的產物。按產地劃分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類。


 


田坑石


田坑石為壽山石中的一大類,英文名稱field-pit stone,是指產于壽山鄉一帶溪旁水田中的零散的壽山石,故也稱田石。 。田坑石,素稱石中之王,分上、中、下和碓下阪四種。色彩上又有黃田、黑田、白田、紅田之分。清郭柏蒼《閩產錄異》記載:壽山石以田石為第一品,產于山田,無根而璞,蓋地氣挾土力所結者,故隆寒不泐,耕者偶得之。有黃白紅黑四色。田坑石又以田黃石為最上品,一般為黃紅白三色相映,以黃為主,晶瑩無瑕。田黃石產量極少,其價值甚高,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近幾年來,壽山農民分別挖到0.8公斤、1公斤、2.6公斤、4公斤的特大田黃石。尤以2.6公斤那塊質地最佳,價值可易金數倍


 


水坑石


水坑石為壽山石中的一大類,離壽山村東南面約二公里有一礦床,由於礦床位於坑頭占山麓,是壽山溪的發源地,礦脈垂直傾斜,洞深如井,鑿采困難,且坑洞深入溪澗底,坑底不斷有地下水湧出,故名水坑。凡坑頭所產的石頭,統稱為水坑石" ,有黃、白、紅、綠、紫諸色,有水晶凍、仙草凍、牛角凍、天藍凍、桃花凍、瑪瑙凍等品種,晶瑩透澈,質地微堅。坑頭溪旁有三個水晶洞,最深者達10多米,洞大50立方米左右,采鑿艱難,產品稀少。


 


山坑石


主要有都成坑、尼姑樓、鹿目紅、蛇匏、美翠寮、高山石、白水黃、栲栳山、月尾石、連江黃、吊耿、雞角嶺、旗崗石、芙蓉白、馬頭崗、墩洋綠等品種。其石洞大小、深淺不一,一般高、寬數米,深數十米,最深達400多米。礦工用手工敲打,掘采十分艱難。山坑石的形成有一定規律,挖掘時要根據規律首先找到礦脈,這礦脈外裹紅壤,內包一層介於土石之間的鬆散物質,中間為松碎岩石。礦工沿礦脈挖鑿直達礦石層,即可用手工敲打的辦法從岩石中剝離出壽山石。壽山石品種繁多,石潔如玉,絢爛奪目,柔而易攻,可作上等雕刻石料。其傳統工藝品可分為浮雕、鏤雕、薄意淺刻和印鈕四大類。石礦中開採的殘石和石粉,以及山中的質劣的葉蠟石均可作為耐火材料。壽山石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宋梁克家《三山志》記載:壽山石潔淨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蓋瑉類,五花石坑,相距十數裡。紅者、髹者、緗者、紫者,惟艾綠者難得。明謝肇淛《福州府志》、清鄭傑《閩中錄》、郭柏蒼《閩產錄異》、鄭祖庚《侯官鄉土志》等書也均有記載。這些書記載的壽山石礦開採時間都不早於南宋,因而後人多認為壽山石的開採始于宋代。但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福州北郊浮村文化遺址中出土有壽山石礦製作的石錛、石族、石鑿等器物,後又在福州北郊的南朝元嘉二十二年(445)古墓中出土2只用壽山石雕刻的臥豬。1963年福州市文管會在北郊二鳳山清理南朝墓室中出土兩方壽山石雕豬(一殘),長3.65釐米,寬0.77釐米,高0.33釐米。豬身俯伏,鼻腔向前拱伸,背鬣清晰,線條簡潔形象逼真。這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或商周時期已使用壽山石,而在南朝已把壽山石加工成工藝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