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析)儲蓄者的失落年代:超低利率樂了政府 苦了存錢老百姓


90 年代是日本的失落年代,千禧年起則是美國投資者的失落年代,現在,金融海嘯爆發轉眼已經五年過去,股市、債券市場蓬勃,房市重新振作,然而存款戶這才發現這是專屬他們的失落世代。《彭博社》報導,一切的起源來自信貸泡沫的教訓,大眾開始被要求少花錢、多儲蓄、申請抵押貸款時少說謊,但問題是,量化寬鬆政策決意要鼓勵人們和企業不計任何代價投資花錢,美國直至 2015 年之前利率都會維持在 0 的歷史低點。


五年前,貨幣市場基金的平均殖利率為 0.93%,美國的一年期和五年期的定存利率則為 3.75% 4%;也就是說存 1 萬美元一年後可以拿到約 400 美元的利息,扣稅和計入通膨之後,存款戶還有不少錢可運用。但今時今日,聯準會費盡一切力量抑制國庫券利率走揚,貨幣市場基金平均殖利率降至 0.12%,一年期定存利率降至 0.3%,五年期定存利率只有 1%,這時你存入 1 萬美元換得的只有少少 100 美元的利息,扣掉稅和通膨後,根本就所剩無幾。


紐約曼哈頓的財富管理經紀人 Michael Livian 表示:「決策者必須要在挽救金融系統但懲罰存款戶,或是放手讓系統崩潰使所有人受害之間選擇,而他們選擇的是前者。」決策者宣稱這挽救了金融系統,但這其實是將財富由存款戶移轉至那些靠納稅人紓困的銀行的婉轉說法,而這些銀行對此也一點也不害躁,他們享用幾乎無成本的存款戶資金,但卻只提供約 39% 的免費免息支票帳戶給顧客,平均每個月透過向這些帳戶收取約 5.48 美元的高額費用,這也就無怪乎美國的個人儲蓄率直直落,次貸風暴的教訓早就被拋在一邊了。


不過,這種利率實際為負的現象,也不只是美國特有,而是一種全球流行病。聯準會盡其所能控制美國殖利率曲線不要走揚,但諷刺的是,其實美國國債殖利率能維持在如此低點,最主要原因其實是外國法人對國庫券的投資偏好極高,特別是值此歐債惡化期間。而當美國聯準會出面承諾啟用數十億美元的寬鬆計畫,其實就可以明顯看出其選擇的優先對象為「貸款方」,貸款方在市場上看到的都是超低利率。但這對七老八十靠著定存利息過活的老夫妻要怎麼辦?或是那些都已經準備將錢撤出股市,準備靠著現金利息過著退休生活的戰後嬰兒潮一代又該如何?


不只是孤兒寡母、退休老人受到影響,連擁房,有企業但是打算出售換現金的人都進退兩難。這些打算抱現金過日子的人只能看著平躺不振的殖利率無奈,但企業卻能以超低條件發行 30 年期公司債。「我想我大概太老古板了,但是我仍然覺得很吃驚,伯南克的聯準會竟然認為煽動存款戶採取風險投資也在他們的職責內。」財經作家 Doug Noland 表示。他擔心,就像過去太多美國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買房消費,風險被錯估了一樣,聯準會控制殖利率的手段卻迫使了人們競相採用超過資產真正價值的各種舉債工具,還在儲蓄的人就輸了!


《格蘭特利率觀察家》主編 James Grant 則指出此現象背後的重要政治因素。在最近一個財年,美國政府一年的利息成本為 2250 億美元,比起 2006 年微不足道,而現在美國的舉債金額比 2006 年還要多了 58%,差別就在於,在 2006 年美國政府債務的平均利率為 4.8%,現在則為 2.1%在當前的低利環境中,Grant 計算美國政府的的淨利息支出約占其總收入的 9%,但若利率增至 4% 利息成本就會瞬間增至總收入的 18%,若利率增至前十年平均的 5%,美國利息支出就會飆至總收入的 22%,若利率回至 90 年代的 6.7% 高水準,美國利息支出立刻就會超過國防預算。美國政界當然不可能讓這些事情發生。


「超低利率讓美國政府好過,卻苦了存款戶。」Grant 指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