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國到底該不該跟歐元分道揚鑣?畢竟德國是個擁有離開歐元選擇權的大國,在德國總理也是保守黨領袖梅克爾 (Angela Merkel) 在收購歐盟國債券的議題上,決定選擇支持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 (Mario Draghi) 而非自家央行總裁 Jens Weidmann 後,這個問題變得更為迫切了。德國央行身為德國最受尊敬的官方機構,現在已經變成了德國保守疑歐派的發言人了,德國人也已瞭解歐洲央行不會是德國央行,所以我們又再次被提醒,歐元區成立註定是樁悲慘婚姻,縱使損失慘重,但離婚難道不會更好嗎?


著名財經作家兼《金融時報》主筆馬丁沃夫 (Martin Wolf) 表示,若要由德國角度解決此問題,必須要先將有效論述和虛假論述區分。由比利時經濟學者 Paul Grauwe 的論文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價值論點。


這份論文探討,若歐元區瓦解,那麼歐洲中央銀行體系 (ESCB) 淨債權所累積的資本增值是否就代表德國損失慘重呢?答案是否定的。


這份論文指出,首先,德國能夠在全球累積大量淨債權,並非是因央行內部會計,而是因為其有大量經常帳盈餘。德國人主要經營的為兩種生意,一為他們非常在行的出口商品,另一則為進口金融債權,但德國在這方面卻表現不佳。簡言之,德國的盈餘會使德國暴露在金融風險之中,但歐元體系的內部資產負債表並非此風險的優良指標,風險會爆發並非是因為經常帳失衡,而是因為投機性資金流動。


這種資金流動並不會改變淨跨境債權,假設一名在西班牙銀行開戶者將他的錢移轉至一間德國銀行,就歐元系統來看,此舉會增加西班牙央行的負債和德國央行的資產。同時,德國銀行對於這位西班牙存戶存有債務,並在德國央行有儲備部位,德國的淨持有並不會改便,但是德國央行的淨債權卻增加了,德國的私營部門則會萎縮。


其次,這並不會讓德國納稅人損失慘重。德國央行負債的價值並不依賴其資產價值。貨幣的價值在於購買力,在法定貨幣系統下,央行並不需要資產,除非是為貨幣控制目的。央行能夠憑空印鈔,使貨幣具有價值的並非其背後的擔保,而在於人們準備要以此作為交易結算、納稅義務的工具。


在歐元瓦解這樣的狀況裡,德國面對的危險在於,可能會因太多非德國居民將錢換成新德國貨幣,而導致新德國貨幣氾濫。不過,德國央行亦可以藉由限制貨幣轉換僅限德國居民來防止此事發生,其他新貨幣價值崩潰的國家居民才會蒙受嚴重損失。


馬丁沃夫表示,他同意 Grauwe 的觀點,而且換個方向思考,若德國透過其龐大經常帳盈餘累積的都是無價值債權,那麼不要累積經常帳盈餘還比較好。同樣的,德國有可能離開歐元區不造成損害的事實,也讓德國離開歐元區成為一個選項。


事實上,Lombard Street 研究中心的 Charles Dumas 認為,歐元區會員國都鼓勵德國採用成本昂貴的重商主義政策,其代價就是犧牲了德國人民利益以及經濟生產力。他指出德國的個人實質可支配收入自 1998 年來就沒什麼成長,實質消費也是,而 1999-2011 年之間德國的平均每小時生產力也遠低於英國、美國,原因或許就是歐元會員國利用了強勢貨幣保護其產業。實質薪資停滯、財政緊縮、相對的實質高利率造成需求緊縮,但現在 ECB 挽救歐元區祭出的必要措施卻會導致德國的通膨更高、延長歐元區重要市場的通貨緊縮衰退,且還會讓德國官方資源轉移至其合作夥伴上。


馬丁沃夫指出,以上的這些狀況,無論是經濟或是政治上的結果,都非德國決策者所想要。更糟糕的是,對於紓困、債務重組、結構改革和不受歡迎的競爭力調整的多年衝突現在就已經擺在眼前了。或許忍痛離婚和歐元區分手真的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Dumas 也這樣認為,他表示若要重啟用升值的馬克將會壓縮獲利、提高生產力和增加實質消費者收入,與其將盈餘借給不事生產的歐豬國,德國可以在自家就享有更高的生活水準,且這樣還可以迅速調整歐元國的競爭力,不然在德國高通膨,其他歐元國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各國競爭力很難快速調整。


Grauwe Dumas 都分析了一個重要的論點,若是德國持續有龐大的經常性盈餘,那麼就勢必累積大量外國債權,若經驗可以作為借鏡,這些債權通常都只是浪費。Grauwe 指出在歐元體系內累積債權本身並不危險,這點是對的,危險的是抑制了實際工資的政策和外部盈餘飆升,這是一條耗資昂貴的死路,可能會嚴重損害德國經濟,必然迫使德國將資源以昂貴的方式轉移給其客戶。


馬丁沃夫認為,離開的確是個選項,但若如他預測德國真拒絕了這個方案,更多類似的調整最終還是會以更痛苦的方式發生。


 資料來源連結 :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926/kfmsrytp4ve0h_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